
每年10月20日是世界骨质疏松日,2025年中国主题为“健康体重 强骨健身”,强调科学管理体重对骨骼健康的重要性,旨在预防骨质疏松症,减少骨折风险。在我国,骨质疏松在老年群体中高发,尤其绝经后女性因雌激素水平下降,骨流失加速,患病风险显著高于男性,成为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。

骨质疏松素有“沉默杀手”之称,早期症状隐匿,后期可引发腰背痛、身高缩短、驼背,甚至在轻微外力下易发生骨折,严重影响生活质量,并增加并发症风险。骨质疏松的预防需综合管理,具体措施包括调整饮食、增加运动、改善生活习惯,必要时采取医疗干预。
调整饮食:建议老年人每日摄入1000–1200毫克钙,多食用牛奶、酸奶、奶酪等奶制品,豆腐、豆干等豆制品,小鱼干、芝麻酱、深绿色蔬菜(如菠菜、西兰花)等富含钙的食物;补充维生素D,适当食用蛋黄、深海鱼(如三文鱼、鳕鱼)等,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补充剂。应避免过量饮用咖啡、浓茶及高盐饮食。
增加运动:建议老年人选择慢跑、八段锦、太极拳等,每周坚持3-5次,每次30分钟左右,既能刺激骨骼,延缓骨量流失,又能增强肌肉力量,提高身体平衡能力,减少跌倒风险。应适量增加户外活动,多晒太阳,可于每日上午10点前或下午4点后晒太阳15-30分钟,促进维生素D合成,进一步辅助维持骨骼健康。
改善生活习惯:建议老年人戒烟限酒,保持心情愉悦、心态平衡,培养良好的作息习惯;改善适老化居家环境,做好居家安全防护,比如在卫生间安装扶手、铺设防滑垫,避免地面有积水或杂物,预防跌倒引发骨折;老年人的鞋子要选择防滑、合脚的款式,避免穿拖鞋或高跟鞋;外出时尽量做到有人陪同,遇雨水天气应尽量减少外出;50岁以上女性和65岁以上男性应每年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,实现早诊早治。
一旦确诊骨质疏松或评估为骨折高风险,应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。常用药物包括:
骨吸收抑制剂:如双膦酸盐类(如唑来膦酸)和RANKL抑制剂(如地舒单抗),可有效减缓骨量流失,降低骨折风险;
骨形成促进剂:如特立帕肽,适用于严重骨质疏松或多次骨折患者,能刺激新骨生成;
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:如雷洛昔芬,可在保护骨骼的同时不增加乳腺和子宫内膜风险。
让我们共同提升骨骼健康意识,以科学、系统的防护策略,构建更坚固的骨骼健康防线,实现高质量的晚年生活。
参考资料: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.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(2022)
文字:许嘉惠
指导医生:黎耀天
图片来源:网络
编辑:连莉娟
初审:李巧林
审核:邓远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