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
 首页  单位概况
中心简介
组织架构
魅力北溪湾
党的建设
老干部党建
党组织建设
群团组织
工作动态
通知公告
新闻资讯
视频专区
信息公开
健康管理
健康体检
文化建设
中心文化
老干部风采
岗位风采
政策与法规
报刊园地
联系我们
当前位置:首页 > 文化建设
文化建设
中心文化 服务品牌 老干部风采 岗位风采 政策与法规 报刊园地 历史资讯
历史资讯
从苗卫芳失业务农说开去
时间:2022-05-24     点击率:121

吴  木 城 


近日,有媒体报道: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柳树沟村67岁老汉苗凤山服安眠药自尽未遂。起因是其儿子苗卫芳从河北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未能就业,回到老家务农,不堪舆论压力。幸亏抢救及时,才不致酿成悲剧。

苗卫芳,男,1971年7月1日生,17岁初中毕业后先后打过散工、做点小买卖。24岁重读了两年高中,27岁通过成考读上呼和浩特干部管理学院,因欠学费没拿到文凭。2002年托关系做了代课教师,33岁通过自考读上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,37岁时拿到自考本科文凭。代课期间,考上河北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研究生。在课余写了二十多万字的长篇小说《二月兰》,还写《大清河水系与津保内河航运研究》专著。毕业一年后因年龄原因到处碰壁未能就业,回到老家种地,原本寄予厚望的父亲苗凤山因无颜面对村民和不堪舆论压力而轻生。

读了这则新闻,不禁感慨万分。苗卫芳是一个思想上受传统教育影响很深的学生,与前不久报道的成都梁实学子不可同日而语。梁实为了圆一个大学梦,至今年参加高考达十六次,成绩依然不理想。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:笃信“万般皆下品 ,唯有读书高”,“学而优则仕”,“知识改变命运”等传统观念。与旧时多数读书人一样想通过考取功名“光宗耀祖,衣锦还乡”,因而被人们称为当代范进。“虽潦倒落魄,仍矢志不移”正是他们的人生写照。

在旧社会,年届古稀依然可参加科举。41岁的苗卫芳,在古代参加科举是绝对没问题。但参加现代“科举”公务员招考就已超过35岁那条硬规定,连报名都无门。追求“铁饭碗”的路子被无情堵住。在毕业生包分配的计划年代,象他这样的硕士研究生是不愁没有接受单位的。于今他只能去当工资不高的代课老师,没有稳定的工作环境,便无法实现专心写作的宏伟心愿。于是他不断读书,考研究生。认为研究生是“高级人才”,拿到一纸全日制研究生文凭定能改变命运,连老实的父亲也为他考上感到自豪,在村民面前夸下海口。我们苟且承认知识能改变命运,那也要求所掌握的知识、技术符合社会需求的,不然,你学了很多“屠龙术”,也“无龙可屠”。而他学了个就业渠道较窄的专业,或者从事历史研究,或者当历史教师、机关工作,余者好象渠道不多,不过机会还是有的。灵寿县护驾疃中学就邀请他去执教,他坚持要2800元工资,而学校只同意给2500元,为此双方未达成招聘意向。一方不愿意屈就,一方缺乏灵活性。试想,如果将300元当奖金处理,教得好照发,不好不发,这不就解决了。于是这份“稳定工作”也泡汤了,他只好失业回家务农,令人扼腕。

近十几年来,由于高校大规模扩招,每年毕业生达几百万之众,导致大量毕业生就业困难。有关方面在要求毕业生更新就业观念的同时,我们的职能部门是不是也该更新观念了。前不久,人力资源部某官员在谈到学生就业问题时,竟“大方”表态,公务员招考不是为解决毕业生就业的,不禁令人乍舌。按照这位老兄逻辑,那教育部门和高校也可以大方地说,我们扩招目的也不关心他们是否就业,我们关心的是能赚到学生多少钱。鱼儿啊,你愿者上钩,不愿者跟水流,这就叫作市场经济。教育也是投资,投资就有风险。当然机关考虑能否招到人才,也没解决就业困难之义务。但老兄你代表人事部门,人事部门是国家管理人才的职能部门,不考虑社会人才的出路,要你作甚。公务招考不作出表率,由社会解决学生就业困难否?

说到教育部门和高校,就与教改扯上关系了。多少年来强烈要素质教育,但应试教育依旧。为了应付无尽考试,学生负担依然十分繁重。说到避免应试教育,就扯到废除高考,更是扯淡。没有高考,招生更糟,文革推荐工农大学生就是教训。好不容易恢复高考,哪有废除之理。高考虽不是最好的招生方式,但也是最不坏的方式。该考的还得考,关键是如何考,如何通过高考指挥棒引导教育的改革,这上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。我们目前的考试,包括高考,不是考查学生应用知识、技能的能力,而已考查你的记忆能力,俗称考“背功”,搞标准答案,求全责备。有一道题是这样:问三国蜀国氶相是谁?参考答案“孔明”,学生答“诸葛亮”,判错。因为参考答案中没有“诸葛亮”该项,真是机械教条主义。这样的题目不仅要求学生能背住“死”的知识点,还要猜中出题人的意图。在课程的设置上,基础课程设置欠合理,贪多而全;追求高难度,怪题偏题,阅读题考包含什么深刻意义,作者说根本没那回事;办兴趣班,钢琴、书法、美术、武术一应俱全,恨不得将每个学生培养成全能型。而高等教育一些专业课程设置老化,脱离社会需求,教育观念落后,还是以灌输为主,重视理论教学,缺少实际锻炼。学生为适应长期的应试教育,不注重培养实际技能,搞题海战术,死记硬背,考试60分就万事大吉。进入社会后,靠人际关系吃饭,“拼爹”,甚至宁愿失业啃老。将十几年所学知识和技能抛之脑后。

根据以上分析,造成苗卫芳不能就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,与他所接受的教育、个人、家庭、社会等因素密切相关。正如他在《大清河水系与津保内河航运研究》作者简介中指出: “世事尚不洞明,人情亦未练达;平生惟知耕田以奉亲,读书以自娱,淡泊以明志,宁静以致远。虽潦倒落魄,坎坷蹭蹬,仍矢志不移,弦歌不辍。” 颇具理想主义色彩,是他的人生真实写照。

诚然,任何一个人都必须为自己的人生负责,但社会是否也要为苗卫芳及其父亲负责呢?在“万般皆下品,唯有读书高”、“学而优则仕”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下,国人倾尽全部送自己的孩子上学、接受高等教育,希望找到一份好工作,赢得一个好未来是可以理解的,尤其是在农村这种期盼更甚。而当今社会,由于中小学、大学与社会需求脱节,我们的职能部门大方地说“公招”不是为了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情况下,毕业生未必就能找到一份好工作,在期望值甚高的情况下失业在所难免,“辜负”了父辈期望。当苗卫芳拿到高学历后依然回家种地,哪怕是暂时的,遭到了一些乡亲的不解、嘲笑,甚至个别以苗卫芳为“反面教材”教育孩子:“看他,这么多年学都白上了,以后不要跟他学。” 他们承受的社会压力可想而知,自绝也就变得不奇怪了。在这种背景下,农村孩子早早辍学,新的读书无用论产生将是必然的。

为了民族振兴,为了中国梦,有关方面是否该做点什么了?——“救救孩子”!

(2014.2.28)


中心简介| 联系我们| 位置导航| 网站地图

地址:广东省广州市从化温泉镇温泉东路130号   联系电话:020-87838567(总机)   传真:020-87838223

版权所有:广东省老干部事务中心   主备案号粤ICP备11002148号    技术支持:永拓科技

 粤公网安备 44011702000624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