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原委员、广东省作家协会原专职副主席廖琪在事务中心康养。这位七十多岁的作家,接受采访时谈及创作,眼神明亮如少年。四十余年间,他笔耕不辍,写下《庄世平传》《扶贫状元陈开枝》《东方玛利亚》《创举》等经典作品。“好的文字,要带着体温,更要连着时代。”他的话语,一如其作品般真诚有力。
一、苦难淬炼初心,佳作缘自共情
“我笔下的人物,总带着点‘泥土味’,这大概和我骨子里的‘底层基因’分不开。”廖琪笑谈创作起点时,眼神里满是对过往的深切回望。他生于广东普宁一个贫苦家庭,童年记忆里,母亲总在深夜油灯下缝补衣物,伴着他读书;兄弟姐妹5人,仅他和小妹读完高中。“那时最大的愿望,就是能让家人过上好日子。”
这份对“苦”的切身体会,让他后来总能精准捕捉典型人物背后的温度。初闻陈开枝数十年深入贫困山区扶贫的事迹,他内心震撼不已。为此,他陪着陈开枝4次走进广西百色大山。让他顿悟:唯有亲历生活的重量,才能读懂他人的坚守。于是,《扶贫状元陈开枝》的创作水到渠成,字里行间没有刻意歌颂,只有对“把心交给土地”者的真诚记录。
《庄世平传》的诞生,更似一场跨越三十年的精神对话。“庄老的故事太特殊了,海外叱咤的银行家,自己却过着布衣素食的生活。”廖琪语气里满是敬佩,“这种‘大舍’背后的‘大求’,正是时代最需要的精神。”这份对“崇高”的共鸣,让作品历经三十余年仍焕发生命力,成为读者心中的“精神坐标”。
二、八年磨一剑,以真诚铸经典
“写人物传记,最忌‘隔着玻璃看人’。得走进他的生活,钻进他的心里,才能写出有血有肉的故事。”谈及《庄世平传》的创作,廖琪用“八年磨一剑”形容,眼里闪烁着执着的光芒。
1986年夏,时任广东省委书记吴南生嘱托汕头特区管委会主任刘峰,向廖琪下达了撰写《庄世平传》的任务。起初,他对这位“海外大亨”有世俗揣测:“总觉得这样的人物难免追名逐利。”直到1986年底全国青年作家代表大会,采访庄世平革命事业的引路人苏慧、李启新后,他才听闻诸多震撼人心的细节:庄世平为国家创办了香港南洋商业银行和澳门南通银行,身为银行董事长,他的儿子们却无一人在其银行任职,有的甚至以开出租车为生,旁人竟不知他们是“银行家的孩子”……“那一刻,我脸红了。原来自己的误解差了十万八千里。”廖琪感慨道。
从此,他虔诚地投入创作。为还原真实的庄世平,两赴泰国采访,无数次辗转北京、上海、潮汕等地,累计采访300余人。起初,庄世平对他并不热络,甚至带着考察的冷淡:“他不怎么说话,就看着我问问题,眼神像在掂量我的诚意。”好几年,他都在外围采访;1990年第一次正式见面,连喝茶算在内不足1小时,根本谈不上深入交流。
转机出现在1991年夏天。香港南洋商业银行会客室里,他向庄世平汇报:“已走访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潮汕及东南亚等地,采访不下100人,收集了很多资料。”庄世平默默听完,盯着他看了好一阵子,突然对他和同行的太太说:“吃饭去。”银行大楼后的茶餐厅里,庄老点了简单的四菜一汤;餐后,每人一碟6块的冰镇西瓜。廖琪的太太胃寒,对西瓜不感兴趣,庄老吃完自己的,笑着说:“弟,我们把弟妹这一份分了吧。”说着便往自己碟里扒了三块。
“那种像一家人的氛围,让我心里一下子热了。”廖琪至今记得当时的激动,“我知道,从这一刻起,庄老接受了我。”而这一刻,距他1986年接受创作任务已过去5年。此后,两人接触渐多,有了亲人般的陪伴与推心置腹。
1994年,《庄世平传》正式出版,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首发式,至今已再版13次。庄世平从最初逐字修改,到后来全然放手。这份认可背后,是作家用脚步与执着赢得的跨越年龄的“忘年交”。
三、文品映人品,笔耕见担当
“作家的笔,不仅是记录的工具,更该是担当的载体。”廖琪的文学之路,始终与“扎根生活”紧密相连。上世纪七十年代,他在广东文学讲训班学习时,启蒙恩师李作辉的话让他铭记至今:“写人,要写细节,写情节,更要写他骨头里的东西。”这句话成了他的创作信条:写潮汕风情,就钻进老街巷弄听老人讲古;写汶川地震救援,就5次奔赴灾区看志愿者在废墟上搭建帐篷。
他的作品里,总能看到时代的剪影:《东方玛利亚》中,潮汕女性的坚韧善良跃然纸上;《感动》里,地震废墟上的守望相助让人热泪盈眶。这背后,是他对“作家责任”的深刻理解:“我们这代人,经历过物资匮乏,也见证过国家腾飞,笔下的文字,就得对得起这份时代记忆。”
2025年7月10日,廖琪赠省老干部事务中心书法作品2幅
更难得的是文品与人品始终如一。《庄世平传》《扶贫状元陈开枝》的稿费,大多用于资助贫困学生和搜集创作资料。有人不解,他坦然道:“物质财富生不带来死不带去,精神财富才能传得远。”庄世平的“大格局、大胸怀、大智慧、大慈悲”深深影响着他,他也用自己的方式传递这份精神。廖老经常把庄世平和陈开枝的故事讲给年轻人听,“让年轻人知道,这世上真的有人为了理想,活得纯粹而热烈。”
这位曾荣获中国改革开放文艺成就终身奖、中国首届优秀传记文学作品奖、全国气象系统文艺萌芽奖、全国文学院作家作品奖等诸多奖项的作家,谈及最得意哪个奖时,却不以为然:“文学事业,主要看你经历了什么,一个作家必须跟这个时代融合在一起,我最得意的是参与了时代伟大的工作,不枉过一生。”
如今,年过七旬的廖老仍未停笔,他与人合著的长篇小说《南海的春天》不久后便将问世。“只要还能写,我就会一直写下去。”他望向窗外的阳光,语气坚定,“作家的价值,不就是用文字把那些值得铭记的人和事,镌刻进时代的年轮里吗?”
采访结束时,廖老拿起桌上的钢笔,轻轻摩挲着笔帽。这支笔,曾记录苦难中的坚守,书写奉献里的赤诚;未来,它还将继续在纸上耕耘,让那些崇高的精神如火炬般代代相传。
文字:陈群
图片:作者提供
编辑:张欣
初审:戚秋平
审核:邓远
地址:广东省广州市从化温泉镇温泉东路130号 联系电话:020-87838567(总机) 传真:020-87838223
版权所有:广东省老干部事务中心 主备案号粤ICP备11002148号 技术支持:永拓科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