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
老干部党建
学回信精神·助改革发展 | 张璧:妇联工作贯穿了我的一生
来源:办公室 时间:2025-07-23

老一辈妇联人是妇女工作的宝贵财富,是推进妇女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。近日,我们访谈了在事务中心康养的省妇联原副主任张壁。她虽已是99岁高龄,但仍精神矍铄、侃侃而谈,亲切讲述了省妇联的改革和发展历程,展现出老一辈妇联人用心用情、百折不挠开展妇女工作的为民情怀。

 

1753231809.jpg


一、与妇女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

省妇联成立于1954年2月。1956年4月,她到省妇联工作。成立之初,有40多名干部,其中只有一名男同志,主要工作就是听从党的统一安排,发动妇女走出家门参政议政,参加生产,发展经济,在各项工作中发挥半边天作用。


她说:“那个年代,旧社会遗留下来的男尊女卑思想还很顽固,很多妇女不是不想走出家门,而是封建势力不让妇女参政议政。我们发动妇女工作很困难,只好挨家挨户地去做思想工作,甚至到她们家里去,一起吃一起住一起劳动,先铺垫好感情,再教育妇女和她的家人们。我们都是抱着彻底解放妇女的念头,干劲十足,怎么苦怎么累都没关系。”


二、为筹办省妇干校东奔西走

改革开放的形势要求常态化做好妇女干部教育培训工作。由于当时省妇联没有办班场所,都是跟人家借地方、租场地来办班。地方也不容易借,要人家有空闲才能借到,于是,哪个单位有空闲地方,就到哪里借地方办班,真的像“打游击”一样。省妇联当时就下决心要争取一个培养妇女干部的地方。经过深入调查、周密研究,做了可行性的报告报给省委。1981年,省妇干校的申请终于获得省委的批准,但地址、资金都没有着落。因一时难以找到建校场地,又希望能尽快对妇女干部们进行培训,当看到中山一路梅花村3号大院里面有一个养鱼的池塘,还有一些平房和空地时,省妇联党组即研究决定申请在这里建校。大家分头找省委书记、找省长,再找建委、找计委,关键单位一个个地去审批、申请资金。她回忆道:“那段时间,天蒙蒙亮我们就到领导家去,或者吃晚饭的时候去蹲点守着。”终于,功夫不负有心人。1982年省妇干校开始基建,1984年落成挂牌并开始招生。


省妇干校在梅花村办学大约有7年的时间,后来迁至海珠区大江苑。如今,省妇干校已发展成为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,校址也从大江苑迁到番禺区,占地面积200余亩。她兴奋地说:“如今,省妇干校历经40多年发展成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,从无到有,从小到大,一步一步壮大,我感到很高兴,也为自己曾经亲身参与过省妇干校始创基业的工作感到特别自豪。”


三、老有所为,书写巾帼担当

老一辈妇联人的宝贵精神财富不会因时代发展而过时,也不会因社会变迁而褪色。她离休后,充分发挥政治优势、经验优势和威望优势,依旧对妇女工作十分关心,以“离岗不离党、离休不褪色”的政治自觉,以强烈的事业心、责任感在妇女工作方面建言献策、贡献力量。她说:“我现在天天看微信,有好多关于杰出女性的新闻。每一位女性都是时代的书写人、追梦的奋斗者。看到妇女能跟得上这个新时代,参与各项建设和经济活动,我很欣慰,我们以前所做的工作没有被辜负,没有以前的底子就没有今天这么好的局面。”


三十多年来,她曾多次参加康养,对事务中心的康养环境、精准服务和妇委会工作等方面给予了高度肯定,并勉励我们:时代在变,环境在变,妇女群体在变,在工作中要充分认识发展妇女事业、做好妇女工作的重大意义,凝心聚力、砥砺奋进,自觉扛起政治引领之责、服务大局之责、家庭工作之责、维护权益之责,不断增强做好妇女工作的能力本领,最广泛地把妇女团结起来、组织起来、动员起来,为强国建设、民族复兴伟业凝聚巾帼之力、汇集巾帼之智。



文图:常柳

编辑:连莉娟

初审:李艺鑫

审核:邓远云


下一篇:学回信精神·助改革发展 | 廖琪:笔底波澜映初心 文字镌刻时代魂
党的建设
健康管理
首页
文化天地
会员中心